Search

107年度走讀八斗子4. 魚寮

  • Share this:

魚寮:分散在八斗街的門牌單號(海埔新生地上)
1.八斗子早期對外的交通,主要以海邊小路為道路,因此在交通非常不便情況下,又沒有冷藏設備,漁貨要保持新鮮度實在不容易。除了鹽醃或曬乾的方式處理,或送到基隆市區崁仔頂的魚行販售。另一種延長儲存方法就是煮熟法。
最早為了方便,就在沙灘上蓋大灶用煤炭生火,將返港卸下來的漁獲放在大灶裡烹煮加工、煮熟,舊名稱「販灶」,後來加上四根柱子搭上屋頂稱為魚寮,到現在的規模已經算是家庭工廠了,處理的魚貨,除了東北角的小管及飛魚卵之外,大多都是外來的魚獲了。

2.漁產加工是八斗子漁村十分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,今天,魚寮已經成為八斗子一種特有的,在北台灣罕見的小型漁獲加工廠聚集之處,走過八斗子聚落時,隨處可聞到陣陣魚香味,也代表八斗子人吃苦耐勞,所以還能夠維繫魚寮這種辛苦行業的存在。魚寮處理的魚貨以小管、四破、丁香魚及六、七月的飛魚卵為主,銷售的路線以基隆及大台北地區為主。
近年來隨著魚獲量越來越少,魚寮工作繁重,年青一代不願承接事業,目前八斗子剩下三種魚寮,預估未來10年後魚寮將走入歷史,目前尚有煮魚魚寮3間、解凍魚寮4間、飛魚卵加工魚寮1間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View all posts